一、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情况——人事制度
1、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出国研修支持力度,强化师资培训与交流。本着“不为所有 但为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学校出台了《关于聘请海内外高层次专门人才讲学与访问的实施意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前来讲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出台《湖北美术学院海外研修项目实施条例》,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艺术思维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紧跟国际前沿。
2、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二级管理考核,激发了人才工作活力。学校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我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及标准,加强二级管理的中期及年度考核,增加了系部的办学自主权,激发了人才工作活力。
3、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提高职称准入门槛。为发挥职评的教学科研创作导向作用,建立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探索将科研成果分纳入职称评价体系;强化对特殊人才的评价激励,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积极利用省有关政策,争取特殊评审资格;在省职改办的统一部署下,在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严格各级各类职称准入门槛。
4、深化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任制度,实行人才分类管理。学校积极探索并推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任制度,实现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教职工全员聘用,在贯彻实施2010年制定并出台的岗位设置与聘用系列文件的同时,于2013年年初进一步出台《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岗位职责及管理办法》,按照分类管理,突出实绩的原则,对各岗位等级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合作交流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与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挂钩,加大改革力度,稳步推进低职高聘、高职低聘。
5、开展绩效工资工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学校加快进行绩效工资工作,进一步贯彻分类管理,以岗定酬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系列不同岗位等级的绩效工资,加强绩效考核,强化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各类各级人员的履职、考核奖惩和个人待遇相结合。
二、人才引进:
2012年3月25日,我校与李松教授签订了“楚天学者计划”工作合同,李松即开始履行主讲教授相应工作职责。今年3月,李松在我校举办了一次前沿讲座;12月,在我校美术学系进行授课。
(一)工作进展情况
讲座教授职责主要是:开设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重要咨询建议,促进本学科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积极组建或参与组建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参与“楚天学者讲坛”活动等。截止12月17日,李松教授在我校举办了题为:美术与视觉文化—— 对作品的多角度解读的讲座。并在美术学系讲授了《从十个角度看中国美术史》的课程。
(二)研究工作的意义
李松教授的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实地考察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文献材料紧密结合,将艺术史、宗教史与社会文化史诸多领域交叉结合,在开辟新的领域、探索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方法方面都给学术界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严谨的学风、吃苦的精神、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而深刻的学术眼光,自成一格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对目前学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回归“美术”的美术史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层次
|
职称
|
工作时间
|
聘任职务
|
李松
|
57
|
博士
|
楚天学者
|
教授
|
不固定
|
主讲教授
|
三、拔尖创新人才聚集
(一)引入高层次专门人才讲学授课
近年来,我校秉持“人才强校”战略,从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两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了系列文件,系统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基本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但是,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10月,我校出台了《关于多机制多层次多渠道聘请海内外拔尖专业人才讲学与访问的实施意见》(湖美人字[2011]28号),要求各教学部门采取多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聘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校讲学。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将文件更名为《关于聘请海内外高层次专门人才讲学与访问的实施意见》(湖美人字[2011]28号)。截止2013年6月,共有33名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通过学术委员会专门会议获得“高层次人才讲学”资格,有15名高层次专家来我校进行为期2周以上时间的讲学。
(二)实施六大工程 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决定着学科建设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素,也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结合我校实际,我校于2011年4月出台了《湖北美术学院师资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湖美人字[2011]9号)。目的是为了构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师资培训工程,分别是:基础培训工程、导师传帮带工程、培训提高工程、出国留学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训工程、争先创优工程。
初步统计,2011年全校教师共有244人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和交流;2012年全校教师共有302人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和交流。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高层次人才数量逐渐增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提高。